核心观点
小米抓紧入场造车,意在使小米的智能生态系统,在智能电动汽车即将普及的未来形成闭环;
小米意欲通过收购补齐自动驾驶、动力电池等领域的短板,但造车资质、资产仍存在不确定性的问题;
小米曾不断试水高端市场,渴望摆脱低价标签,都无疾而终,高端智能电动汽车或将成为小米的“背水一战”。
当雷军决定以“小米”的名义造车时,他比谁都更清楚:这不仅是其创业生涯中的最后一次豪赌,更是赌上了小米的未来。
小米集团,也将与雷军这次造车豪赌休戚与共,呼吸相通。无论造车结果如何,小米都将为之买单。
2010年4月,小米公司诞生。
在那个便宜与山寨划等号的年代,小米的出场和亲民的定位,很快俘获了大批粉丝,并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成了一家互联网手机制造公司。
2018年7月,小米集团在港交所敲钟上市。为了弱化“手机制造商”的标签,小米在招股书中明确:“小米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 IoT(物联网)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
而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战略成为小米当时对未来5-10年设定的核心发展战略。
2022年3月22日,小米集团公布2021年财报。
其2021年总收入为3283亿元,同比增长33.5%;净利润220亿元,增幅达69.5%,维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
其中,小米境外市场收入达到1636亿元,同比增长33.7%, 占总收入的49.8%。这意味着,小米已经成功出海,成长为一家国际型企业。
但在小米的营收构成中,智能手机业务以63.6%的占比,牢牢把住了小米中枢系统的主导权。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的营收比重,不增反降。
12年过去了,小米在“手机制造商”的路上越走越远。
01 错过,后悔一辈子
雷军决定造车,除了按捺不住的冲动,更是为了帮小米寻找新出路。
智能手机的红利迟早会消失殆尽,小米不能一条路走到黑。若错过造车,将会是雷军和小米后悔一辈子的事情。
“这是我最后一次创业,会押上所有,为小米汽车而战。”2021年3月30日,雷军在小米新品发布会上,哽咽地宣布这个决定。
在发布会前,雷军特意在微博上Po出了小米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的立项决议。
在评论区里,不少网友表示,小米这不但要承包年轻人的第一款手机,还要承包年轻人的第一辆车。
可小米该如何打动年轻人,让他们买个价格数十倍于手机的汽车呢?
对于2021年底刚刚落户北京亦庄,2022年才开始破土动工的小米汽车,这个问题虽然重要,但为时尚早。
那么对于雷军这样务实的人来说,为什么如此基础的问题还没想清楚,就要仓促入场?
因为没有时间了。
留给电动汽车玩家入场的窗口期正在加速缩短。随着时间推移,越到后期,造车的风险将高于机遇。
据亿欧智库《2022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品牌竞争格局研究报告》,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销量及渗透率正在加速提升,由2019年的17万辆增长至2021年的133.3万辆。
随着智能化、电动化的进一步推动,预计到2025年,智能电动汽车渗透率将达到新能源汽车的61.7%。
智能电动汽车将是未来智能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环。
小米抓紧入场造车,意在使小米的智能生态系统,在智能电动汽车即将普及的未来形成闭环。
回顾过去十二年,小米的模式和成长,某种意义上已经推进了整个中国消费制造业的升级。
小至毛巾、牙刷、旅行箱,大到手机、音响、净水器,小米几乎无微不至地推出与生活相关的每一件物品。
而AIoT的实现,让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物品产生有机的互联,真正用技术实现了整个家庭的智能生态。
但汽车似乎成了“漏网之鱼”——毕竟这个复杂、庞大的移动终端,在未来之于人,将会是家以外的第二空间。
像华为、百度等科技公司,也开始入局汽车领域。
尤其是小米的劲敌——华为,于2019年宣布成立智能汽车BU,立志要帮车企造好车。
亿欧汽车在《华为,来抢生意了》一文中提到,华为全力以赴要搭上智能电动汽车的新风口,借助已有的手机-家庭互联生态,将汽车纳入智能生态,从而打造更多业务增长点。
蔚来、吉利等汽车厂商计划反向造手机,也是打着同样的算盘。
中国的电动车市场目前已经初具规模,面对正在加速分化的汽车市场,小米如果再不入场,或许将无缘时代新机遇。
伴随官宣造车,雷军的对造车的动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2021年4月,雷军在小米科技园招待了李斌、李想、王传福、何小鹏等多位造车界大佬,举办了一场闭门会谈。此外,美团王兴、滴滴程维、地平线余凯等多位知名人士也受到邀请。
2021年6月,小米投资了致力于自动驾驶领域的纵目科技、禾赛科技;8月,小米出资7737万美元并购了同样主攻自动驾驶领域的 Deepmotion(深动科技),几位创始人均来自微软。
为了获得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动力电池,小米在2021年7月投资了动力电池制造商蜂巢能源,又在8月投资了锂电池上游材料供应商赣锋锂电。
小米正在不惜血本,希望通过“买买买”的资本手段,快速补齐造车短板。
小米直接投资、雷军操盘的顺为资本,已经投资了许多电动车产业链条上的公司,其中包括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激光雷达公司北醒光子、汽车电控公司奥义克斯,也包括比亚迪、小鹏和蔚来。
雷军的心中,汽车梦存在已久。
02 虽迟但到,时间刚好?
《孙膑兵法·月战》中曾写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对于下场造车的小米来说,入局电动汽车无疑是一场别样的战役。
对于这场战役中的“天、地、人”,小米有别样的考虑。
首先,在入场时间上,小米可以说是虽迟但到。得益于率先入局造车的厂商在空白领域所趟的浑水,小米在战略布局层面收获了大把的前车之鉴。
小米的落户,有望补齐北京在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短板,推动北京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带动就业。
北京经开区也在不断完善软硬环境,全力支持汽车企业落地发展。
二者可谓双赢。
在人的环节上,小米近乎能够押上包括品牌、用户思维、供应链管理经验以及雷军其人在内的所有积累。
对于小米来说,品牌无疑是其最亮眼的优势。
经过多年的运营,小米已经在消费者心中种下“高性价比”、“科技发烧友”等亲切又清晰的标签。
雷军自带流量的互联网大佬属性,使其一举一动都能成为贵圈话题的中心,着实为小米省去一大笔宣传经费。
从互联网世界迈进汽车行业的小米,在用户思维方面也比车企更胜一筹。
2021年,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营收高达850亿元,约占其总营收的四分之一,市占率也在国内保持前列。
善于从用户的角度思考产品,对用户需求保持敏锐,是小米能拿下智慧家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能够嫁接在未来智慧出行领域的一大优势。
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小米经验丰富。小米做数码产品起家,尽管汽车的供应链相比数码产品更为复杂,但很多管理经验却是一脉相承。
兼备“天时、地利、人和”,小米造车,似乎志在必得。
虽具备方方面面的优势,但小米距离造车却还缺少决定性的一个环节——目前小米并不具备造车资质。
此前业内盛传,小米汽车有意收购宝沃汽车,意在设法收购生产资质,但这件事情无疾而终。
当然小米汽车也可能会通过模仿康迪电动汽车、江苏国新新能源汽车,按照《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将管理方式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进而获得合法身份。
但时至目前,小米汽车的资质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除了资质的困扰,错过先发优势的小米造车,或许还要翻越有钱烧、有厂产、有人买的"三座大山”。
在小米早先公布的专利中,大多是导航、定位、车联网相关的技术,而自动驾驶、动力等方面都是小米相对空白的领域。
此前,小米集团总裁王翔曾于2021年8月在社交平台称:“希望通过收购,加速小米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研发,缩短小米自动驾驶汽车上市的时间。”
不过受制于高技术门槛,这些领域的短板不是靠钱投资,就能补足的。
雷军曾在微博上发布,希望招聘500名自动驾驶技术人员。不过当前汽车软件领域人才极度紧缺,很多新能源车企的发展阻力同样来自自动驾驶、智能语音、智能座舱等领域的人才缺口。
在人才争夺上,小米也面临着空前的压力。
毕竟,造车不同于生产手机——两者不论在体积、零配件数量和复杂程度上都无法相提并论。
更何况汽车产业对于供应链、造车工序、产业集成的考验难度极高,这些都是小米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所不具备的能力,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来进行积累。
小米目前在智能化赛道的布局远优于三电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小米系资本布局自动驾驶相关公司超过十余家,小米所拥有与自动驾驶相关的专利也达446件。
据悉,百度的自动驾驶相关专利申请超4000件,而华为的自动驾驶相关专利申请则超7800件。
相比之下,小米的446件专利似乎不足为道。小米能否后来居上,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03 品牌向上,还有希望?
为了摆脱小米手机低价的标签,小米频频试水高端市场,却屡屡碰壁。
“定位平价、难走高端化”仍是小米绕不开的品牌怪圈。
或许走汽车这一大宗消费品的中高端路线,能够提升小米的品牌定位,扭转昔日平价品牌的印象。
2021年4月,雷军曾在微博向粉丝发起一轮车辆定价投票。
最终,10万元以下的车型投票占比最高。这让雷军很郁闷,小米难道走不出“低价”的品牌怪圈了吗?
高端化之路,何其艰难。
雷军索性使用了一种另类的统计描述方式——2/3的用户希望小米定价在10万元以上,其中有8%的用户将价格提到30万元。
在关于车型的调研结果显示,45%的用户希望是轿车,40%希望是SUV,7%-8%是跑车,另外有5%-6%的人想要房车。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8-25万元价位区间车型占据70%以上的销量。
在基于规模效应的汽车领域,“从众”或许是新入场者较为安全的选择。
小米也意识到,性价比路线对于造车来说或许不会是一条坦途。
“大家还是希望我们做中高端的车。”雷军这样总结道。
或许民心所向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但出于品牌定位与消费市场的考虑,小米大概率会将第一款小米汽车价格定在10万-30万元。
造车不是砸钱,而是烧钱,是业内共识。
据不完全统计,小鹏汽车从创立至今,融资额已经超过77亿美元(约505亿元);蔚来的融资额已超96亿美元(约630亿元);理想汽车累计投入也超过31亿美元(约203亿元)。
回过头来看小米的“金库”,2021年底,小米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前一年的547.5亿元大幅下滑至235.1亿元,为上市以来年末最低点。
动辄数十亿美元的投入,对于现金储备仅有数十亿美元的小米来说,仍较为吃力。
对于前有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领跑,后有互联网跨界玩家追逐的新能源汽车赛道,小米的处境无疑迫在眉睫,只能通过缩短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标准作业程序)量产的开发周期,加速量产来抢占赛道。
小米汽车给出的量产时间是:2024年上半年。
亿欧汽车了解到,目前小米汽车业务研发团队规模超过1000人,并将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领域拓展研发。
04结语
小米的造车能力虽先天不足,但仍有机会后来居上。
真性情的雷军豪赌智能电动汽车,押上所有是魄力,但要打造出受消费者喜欢的车型,需耗费心血,拿出诚意。
毕竟,抓到一手好牌是运气,打出一手好牌才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