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手紧追、行业动荡的多重考验中,小牛电动如何取舍,能否突围?
在迎来“史上最好”成绩没多久,小牛电动马上又要直面行业涨价潮带来的冲击。
受锂电池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小牛电动3月11日宣布涨价,从4月1日起对全系锂电产品价格进行一次上调,涨幅为200~1000元。2021年,小牛电动销量首次超过百万辆,营收达37亿元,同比增长51.6%。
近日,小牛电动CEO李彦在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表示,销量增长主要和锂电行业发展有关。2018年5月电动自行车新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发布后,两轮锂电电动车市场规模从100万辆涨到600万辆,小牛电动的年销量从2018年的30多万辆增至2021年的103.79万辆。
但是,不得不实行的涨价,对销量的影响在所难免。“(两轮电动车的)行业趋势是锂电池替换铅酸电池,”李彦说道,“如果锂电成本涨幅高,是不是会导致锂电渗透率放缓?这对我们这样以锂电为主的厂商,会带来一定影响。”
财报显示,小牛电动预计2022年全年销量将在150万至170万辆之间,同比增长45%至64%。
更让李彦焦虑的是,即使涨价,这一幅度依然无法覆盖成本上涨,需要牺牲一定利润。小牛电动和很多汽车企业一样,在原材料上涨和供应链紧张的背景下,正处于“增收不增利”的状态。2021年全年小牛净利润增长33.8%,增速不及营收增速,在2021年四季度,净利润下滑18.1%。究其原因,一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二是低价位车型的推出。
从行业环境来看,两轮电动车行业竞争加剧,哈啰等跨界“新势力”涌入,雅迪等老牌玩家正在进行智能化转型,进入到小牛的主战场。小牛电动2018年赴美上市后,经历政策调整下的阵痛、疫情时的焦虑,眼下公司终于进入到加速前进的阶段,但又面临成本上涨、供应链紧张的压力。
在对手紧追、行业动荡的多重考验中,小牛电动如何取舍,能否突围?
以下为《中国企业家》记者与李彦的对话整理:
涨价之外,更要降本和创新
《中国企业家》:近期不少电动车品牌都宣布涨价,小牛电动在3月11日宣布涨价,这一决定是如何做出的?影响宣布涨价节点的因素有哪些?
李彦:锂电池的价格上涨了20%~30%,其中核心原材料碳酸锂涨了约九倍。3月11日宣布涨价,考虑到正好是春节过后的开学季,购车需求大,需要提前告诉消费者涨价的事。
《中国企业家》:小牛电动车宣布涨价200~1000元,其他电动车品牌也宣布涨价消息,但据媒体报道他们涨价幅度可能在100、200元左右。相比之下,小牛电动涨价幅度比较大。涨价幅度是否和销量有关,销量越大越可以抵消成本上涨的压力?
李彦:我很难判断其他企业的涨价逻辑,我们看到的是,如果用的是铅酸电池,铅并没有怎么涨,可以理解成整个的成本涨了1%~2%。我们用的是锂电池,涨幅会比较高。二是一些大宗商品,比如铝,也涨了很多,小牛的车用的铝比较多,受到的影响更大。
另外,对比涨价幅度要看百分比,小牛一辆电摩的定价是15000元,涨价1000元,其实只涨了7%,甚至这个涨价还没我们现在成本的增长快。我们先涨一些,哪怕先在利润上牺牲一些,看看能不能通过优化创新进行降本,再补回来一些(利润),这是我们现在在研究的事情。
《中国企业家》:现在这个涨价幅度,在利润上会牺牲比较多吗?
李彦:不少车型都会,目前还不能完全覆盖原材料成本涨价,有些车型我们价格涨一些,同时又增加一些功能。比如有些用户觉得无钥匙启动是很好的,这就要给车配个蓝牙功能,本身也需要一些成本。我们认为这个成本是值得的,给用户的体验带来了提升。比如仪表盘传统的是以黑白为主,现在很多人喜欢彩屏,也会带来一些成本的提升。在我们的涨价里面,也包括了这些性能上的提升。
《中国企业家》:现在竞争比较激烈,涨价影响销量吗?
李彦:短期会。实际上很关键的一点是行业趋势是锂电池替换铅酸电池,现在锂电两轮电动车里的渗透率是15%,行业预估今年会增至25%,市场规模从700万台变成1000万台。但是如果锂电成本涨幅高,是不是会导致锂电渗透率放缓?这对我们这样以锂电为主的厂商,会有一定影响。更短期的还有疫情的影响。
但往长线来看,要看企业研发能否跟得上,是否有降本的方式,或者不降本,但有能给用户带来更好体验的创新。比如去年也出现了进口芯片涨价的问题,部分芯片上涨10倍。虽然占总成本比例较小,但我们当时用半年时间,找到同质量的国产芯片。现在我们对进口芯片依赖性不高了,但那半年是比较难熬的。
《中国企业家》:涨价被视为应对供应链成本上升的手段之一,除了涨价之外,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成本上涨,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
李彦:我们现在还没有足够多的认知。通常做法是不断往上游整合,比如不只生产车辆,还做电池。但相对汽车,两轮车的产业相对较小,不容易涉足上游,电池企业的规模往往大于两轮车企业。我们只能争取把车的体验做好,让消费者感觉虽然涨了几百元,但体验实现了远超几百元的升级,这是现在唯一能做的事情。供应链的优化是短板,做产品是长板,现在不太可能去弥补短板,只能发挥长板来降低风险。
关于销量和渠道:一口气吃不成胖子
《中国企业家》:从公开数据看,2021年第四季度,小牛电动销量达238188辆,同比增长58.30%,但我们也关注到小牛电动的单车价格下滑了7.3%。一般来说,盈利能力通常与产品结构相关,如果高价位产品销量占比高,意味着盈利能力强,而低价位产品又有助于实现规模优势,应该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
李彦:四季度客单价降低不是因为推出了低价位产品,而是针对欧美推出了一个新品类,销量挺好,客单价低(注:财报显示,2021年四季度国际市场单车收入下降36%)。对于小牛来说,有多大能力干多大事,企业比较小的时候只能出一款车,现在人多了发现某个品类大家也很喜欢,就会做出更多产品,也根据市场人群愿意接受的价格推出产品。
《中国企业家》:渠道方面,小牛门店数量的增长速度在加快,如何保证渠道布局的合理化?
李彦:去年新增1600多家店,总门店数达到3100多家。很难说今年必须开多少家店,首先要看产品是否适合这个城市。第二,在用户比较多的城市,比如一些一线、新一线城市,门店数量已经足够满足需求,就不用再开。在一些二、三线城市,过去没有适合的产品,去年开始推出了一些合适的产品,我们就会开门店。但在五六线、七八线城市,目前布局还很少,和整个产能结构与团队管理能力有关,一口气吃不成胖子。服务密度也很重要,去年布局超过10家门店的城市数,大概是前年的1.5倍,有些城市如果只开一两家店,很难提供好的服务。
《中国企业家》:在这种渠道布局思路下,目前来自二、三线城市的增长更快吗?
李彦:目前二、三线城市的销量增速可能会是一、二线城市的两倍。
《中国企业家》:油价上涨对两轮电动的销量有影响吗?李彦:可能是个利好,但现在只能看谁涨得更多,油价还是电池。
《中国企业家》:目前海外市场进展如何?去年海外市场对于营收总体的贡献仅为10.1%,基本达到了小牛电动上市以来历史新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李彦:疫情的影响还是很大。比如电摩,主要是由海运销往欧美,去年海运单货成本从5000美元涨到最高25000美元,一辆车的运输成本从约六七十美元涨至300美元,而且还定不上,因为欧美卸货工人的薪资提高了。
总体来讲,还是很看好海外市场。一是需求量在增加,疫情后不想坐公交;二是中国的锂电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性价比、质量都是最好的,我们有足够的供应链储备、技术储备,中国企业有机会。
《中国企业家》:在你看来,目前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李彦:最大的挑战是品牌,如何建立品牌信任。短期来看,是疫情影响所带来市场信息反馈、用户沟通等方面的问题,不能得到市场的反馈,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我以前每年都要1~2次走访海外市场,目前是通过经销商、销售反馈的信息来跟踪市场需求。
《中国企业家》:如何看待2022年的行业竞争?
李彦:这几年竞争压力更大了,但和前几年的价格战相比,现在的竞争更多地转移到技术、设计方面,更多人才愿意进来这个行业,现在是良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