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文旅融合路径 重庆旅游让文物“活”起来

时间:2022-05-07 15:47:15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五一小长假期间,重庆市渝中区曾家岩书院吸引无数游客打卡。“漫步在这座晚清古建筑里,不仅可以欣赏老照片、旧物件,了解重庆这座城市的历史与发展,还能在书院里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这里真是一个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的休闲佳地。”来自成都的游客张涛说。

年来,重庆各地积极探索,通过挖掘、保护、利用本地文物,逐渐走出了一条文物创新保护的新路子,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活”化世遗 做靓文化会客厅

大足石刻是我国第二个石窟类世界文化遗产,代表了公元9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多年来,大足区始终坚持将大足石刻的保护、研究、传承、利用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号工程”,逐步探索形成了保护、研究、利用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其中,让石刻“活”化是最大亮点。

大足石刻造像中蕴含着“慈、善、孝、义、廉”等传统文化元素。为解读石刻造像内涵,大足区以讲故事的形式“活”化石刻,加深游客对大足石刻的理解。此外,书籍也是大足石刻活化的重要载体。今年4月,由大足石刻研究院组织编纂的书籍《大足石刻十八讲》出版,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版块解读大足石刻的深厚内涵,引导游客充分认识有趣、鲜活的石刻造像。

75处石窟点、5万余尊造像、10万余字铭文……大足石刻数量之多、雕凿技艺之精,让游客深受震撼。为深化游客对大足石刻的记忆,大足区以影视方式创新展现大足石刻的风采,助力千年石窟“活”起来。2020年,《大足石刻:石头上的世界》纪录片播出,向观众全面解读大足石刻;2021年,4k宽银幕电影《天下大足》和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以绝佳的光影效果、特殊的声效和精美的画面,为游客带来独特的视听体验;2022年,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走进央视大型考古文博历史类电视节目《考古公开课》,向观众展示“活”起来的大足石刻造像。

大足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大足石刻是大足的一张“金”名片,为提升大足石刻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大足将持续创新“活”化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擦亮文化遗产金字招牌,并以此为抓手,持续推进国际文旅名城建设,全力打造悦远来、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

巧用场景化 打造文物保护样板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一百年解放碑。作为重庆的母城,渝中区人文底蕴深厚,重点文物云集。年来,渝中区坚持保护为主、活化为辅,积极开拓文物创新保护路径,或打造开放空间,或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相统一,探索出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兼顾的双赢模式,成功打造出重庆文物保护样板。

据了解,渝中区有不可移动文物149处,其中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处。为进一步保护该区文物,渝中先后出台了《渝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和实施工作方案》《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十七条措施》等文件,构建起文物保护屏障。

法国仁爱堂旧址转变为深受游客欢迎的“秘境花园”,湖广会馆变身为古代和现代相互融合的文旅新场景,曾家岩书院经修缮成为游客了解重庆历史的新地点……多年来,渝中区积极推进本地文物活化,不断拉文物与游客之间的距离,让文物凸显出应有的价值。2020年,湖广会馆、曾家岩书院入选全国文物活化利用优秀案例。

此外,文保单位同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相统一成为另一亮点。渝中区通过挖掘文物属,在保护修缮的同时,引进新业态,成功打造出集文物鉴赏、公共服务、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公共空间,为市民游客营造出旅游新场景。

位于李子坝正街的觉庐建筑群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抗战时期交通银行办事处营业部旧址,是渝中区级文物点。为进一步发挥它的价值,渝中区对照觉庐建筑群原貌老照片,采用专业手段对其进行修缮。在保留觉庐建筑群原貌的同时,引入咖啡馆、独立书店等业态,打造出集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公共空间,让老建筑焕然一新,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如今,觉庐建筑群被游客亲切地称为“小黄楼”。无数游客来到这里,或拍摄时尚“大片”,或静享休闲时光,或追忆旧岁月。山东游客杨华在游览完“小黄楼”后连连称赞,在他看来,到渝中区“打卡”,不但能感受老重庆的魅力,还能体验到现代都市的时尚感。

打“红色”牌 助推长征公园建设

綦江是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在重庆的唯一过境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在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契机下,该区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出台相关政策,开发红色景点,成功走出一条“活化”革命文物的红色旅游发展之路。

綦江区有石壕红军烈士墓、红一军团司令部遗址、茅坝坪红军纪念碑等红色遗址遗迹162处。为保护利用本区红色文化资源,綦江成立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专项小组,依据《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保护规划》,充分挖掘中央红军长征过綦江沿线资源,促进革命文物保护修缮和开发,打造出远闻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綦江区还依托王良故居、中共綦江支部旧址、石壕红军烈士墓等打造党史学基地,吸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前来培训,努力实现党史学教育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带动綦江旅游发展。王良故居有关负责人介绍:“景区通过修缮开发,吸引各地游客前来研学和游览,极大促进了本地旅游发展。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王良故居和王良同志纪念馆累计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

綦江区在保护修缮红色革命文物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开发出集研学、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多条红色旅游线路,推出了“访王良故里,探恐龙足迹”红色研学之旅、“重走长征路、品味千年古镇”红色文化之旅、“缅怀革命先烈、畅游南州名山”红色修心之旅等红色旅游产品,逐渐探索出从保护革命文物到开展红色旅游的新路子。

    推荐阅读
    精华推荐
    一周热门
    热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