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宁市西乡塘区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该区在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过程中,坚持抓好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的成果。
近年来,广西越来越多的区县通过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了促融合、创精品、优环境、增活力、拓市场,助推旅游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新成效
广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区,各地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过程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南宁市西乡塘区依托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近郊都市型现代农业,以美丽南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为核心,发挥旅游业拉动作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形成“景区+农户”“致富能人+农户”等模式,多个村庄变景区,实现整村脱贫致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为农旅深度融合、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推进居住有贫困群众6453户的达吽小镇建设,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开发了夜游景区、夜秀灯光、夜品美食等旅游项目。约3000名贫困人口在小镇就业,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提高了搬迁群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达吽小镇“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旅游”创新旅游扶贫模式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贺州市钟山县以“景区带村”为抓手,赋予村民创业就业新动能,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在百里水墨画廊景区,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人均年增收500元至800元。在荷塘老寨乡村旅游区,村集体通过停车场土地租赁,每年收入10万元。自2018年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来,钟山县新增2200多名旅游就业人口,实现人均收入增加4500多元。
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过程中,各地发挥资源优势,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开发扶贫旅游产业项目,鼓励农户采取“景区+农家”模式,发展特色农家乐和特色客栈,参与旅游接待服务,有效解决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积极组织开展农民丰收节、农业嘉年华、香蕉文化旅游节、玄武文化节、赞鸽文化节、响锣文化节等文化和旅游活动,采取“产业园区+旅游”模式,利用各类平台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桂洁农业、武陵鸽业、天贵庄园、铭和柑橘园、金满园等一批龙头企业加速发展,带动一批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文旅融合新路径
在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各创建单位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抓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走出了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之路。
南宁市良庆区大力发展研学旅游,整合广西规划馆、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大王滩风景区等自治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科学规划研学旅游线路,两年来接待研学旅游人数达10多万人次,探索出了“文化+旅游+研学”的全域旅游新路径。
百色市右江区以红色旅游为龙头品牌,深入挖掘“邓小平足迹之旅”红色旅游品牌,丰富红色元素,以红带绿,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贺州市钟山县充分利用中国长寿之乡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品牌,以发展乡村旅游为重点,持续整合涉农资金,改造乡村风貌,推动民宿和农家乐产业发展,打造了四星级乡村旅游区9家、五星级农家乐3家,极大地带动了周边村民创业就业,形成了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互动、互融、互促的“钟山样板”。该县还积极开展以壮族三月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节和5·19广西文博旅游艺术活动周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做强非遗节庆游,增强了文化和旅游的活力和魅力。
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重点推进文化场馆建设,先后在奇美水城景区、百里风情画廊等景区建成大化民族博物馆、大化奇石馆等7个文化场馆,推出“访将军故里,重走红军路”“领鲜世界,渔乐无穷”研学旅游精品线路,文旅融合取得良好成效。
县域旅游新发展
各创建单位通过探索“旅游+”“+旅游”路径和模式,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打造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新引擎。
南宁市西乡塘区发挥旅游业带一产、强二产、优三产的优势,以“+旅游”为路径,发展农业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业态产品,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形成“产旅融合”发展模式。
南宁市良庆区各行业积极“+旅游”,形成了研学旅游、非遗旅游、文体旅游、商贸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通过“+旅游”,广西体育中心、广西文化艺术中心等场馆变成了网红景点,使用率大大提升,成为都市旅游新亮点。
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力培育建设布努瑶特色小镇——达吽小镇,构建了夜游、夜娱、夜食、夜宿的“不夜大化”品牌,被评为“广西十大美食夜市”“广西旅游休闲街区”。
2021年,钟山县推出百里水墨画廊旅游景区、英家红色旅游景区等六大旅游招商项目,精心打造红色培训线路、寻访魅力乡村之旅等4条旅游线路,打响了红色旅游品牌。此外,该县还积极探索全域旅游与民俗文化有机融合的新途径新方式,大力发展民俗观光、生态观光、民族风情等特色旅游项目,打造大坪、星寨等瑶族特色乡村旅游区,开展以“民俗文化乡村行”为主题的“开春唱大戏”“瑶族文化乡村行”“桂剧乡村行”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逐步形成“全域旅游+文化扶贫”新模式,为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开启了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