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闫德见)于无声处,惊雷滚滚;谈笑间,生死相决。6月11日晚,河南民族乐团民族交响画音《孙子兵法·回响》在廊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歌剧厅上演。国乐之声,跨过千年的刀光剑影、鼓角铮鸣,带着中国智慧的结晶,将和平之音奏响世界。
民族交响画音《孙子兵法·回响》由著名作曲家赵季平任艺术总监,杜宏亚为总创意、音乐总监,作曲家王丹红、张一兵、杨一博作曲,历时8年精心打磨提升,由《国之大事》《阵—出战》《情》《环佩之声》《大战》《殇》《天下归心》七个乐章组成。新颖的题材,精彩的演奏带给观众阵阵惊喜。
千磨百炼打造精品力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品的创意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创作《孙子兵法》民族管弦乐的过程在总创意、音乐总监、河南歌舞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杜宏亚脑海里浮现,这种新颖的创意和大胆的想法很快得到立项支持。
“用音乐来表达人类情感是比较直接的,用音乐表达思想、哲学就比较困难”,在河南民族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张列看来,《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用民族管弦乐的形式来表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题材的特殊性,创作团队经过了从‘思想统一’到撰写‘文学脚本’再到曲目创作的过程,数度易稿,多次召开策划论证会,并进行了多种尝试,仅策划与筹备阶段就耗时近5年。在不断精心打磨下,作品于2017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创作方案于2019 年初确立后,便马上转入创作与排演阶段,而这一阶段历时近3年。终于,2022年成功首演。”对于杜宏亚来说,虽然过程很曲折,但最终成功演出很欣慰。
“自首演以来,主创团队不断对作品进行修改提升打磨,有几个乐章更是重新进行了创作,可以说《孙子兵法回响》是河南民族乐团精心打造的一部精品力作。”作曲家王丹红说道。
交响画音再现战火狼烟
琴声悠远古朴,鼓声阵阵,仿佛穿越回风云暗涌,山河变色的古战场,大战一触即发。转瞬之间鼓角争鸣,两军对垒、调兵布阵、相互逼近、冲锋陷阵,琴声婉转如诉,云卷残阳,战已开始,随着声音渐隐,归于沉寂,但战未结束。
画面转换,第三乐章《情》,提琴哀穆,二胡凄切,笛声肃寂幽怨。高楼凭栏,望不断关山明月,户外已是白雪皑皑,青山已墨人未还,独守的人儿,心在关山外。曲儿渐柔减缓,于无声处起惊雷,道出战争带给人们的无尽伤痛。
第四乐章《环佩之音》,曲调清扬婉转,古琴声如微风拂面,顺水行舟,两岸繁花似锦,群山青翠,旭日透过薄云,穿过绿叶木窗,撒在船舱,远处房舍亭榭入画来,一副和平安然的繁华盛景。
《大战》琵琶声急,管乐和打击乐齐奏,号角响起,旌旗蔽日,千军竞发,金戈铁戟、战马嘶鸣,鲜血染红了天际,战火燃烧残旗,宏大的战争场面跃然眼前,极富感染力。
“描述战争会用推拉音,扫弦以及特殊技法表现兵器碰撞、战马嘶鸣的声音,用划音、绞弦描写战争凄惨的状态及战争结束后的荒寂悲凉。”河南民族乐团副首席陈睍对琵琶演奏技法介绍道,“用轮指,甚至极慢速的轮指来表达内心的凄苦,哭泣。”
缓慢的旋律,哀伤肃穆的弦乐贯穿整个第六乐章,几声空寂的笛声回荡,战火已熄灭,只剩缕缕硝烟,刀戟斜插在地上,残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几只孤雁在苍茫的天空缓缓飞过,归来的人又有几个呢?“听到这个乐章差点哭出来,看着大屏的画面,尸横遍野的战场景象在脑海浮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特别震撼。”顾女士说道。
国乐之声唱响和平之音
古筝独奏,弦乐和之,鼓声、管笙唢呐响起,宏大辉煌之音,伴着低音和声,第七乐章《天下归心》营造了庆祝和平、共襄盛事的庆典氛围,唱出了和平之音。
“充满了意外和惊喜,开篇的古琴和大鼓,一下子就带我穿越了。在乐曲中穿越了历史,看过了太平盛世的清明安乐,也身处到危机四伏的战场。”专程从秦皇岛赶来看演出的何女士说,“乐曲的结构太好了,从第二乐章《战—初战》描写古战场的阵势和荒凉,到《情》妻子对外征战丈夫的挂念与担心,独守在家的凄凉,再到和平时的繁华盛景,突然转向战争的搏杀与残酷,这种跌宕起伏、强烈反差,极大地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
《孙子兵法·回响》通过描述性的音乐语言,描写战争中各种场面,进而表达《孙子兵法》的慎战“以武止戈”“上兵伐谋”等中心思想及"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等所蕴含的崇尚和平的思想,引发观众的思考与共情。在作曲家王丹红看来,《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代表,在当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大家更应该携手共同呼唤和平,《孙子兵法》穿越千年就有了更加广阔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