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化遇上低碳发展 企业的制胜之道在哪里?

时间:2022-04-13 18:46:26来源:证券之星

在上海浦东新区的一家工业控制元器件工厂里,空压机房轰轰作响。空压机不仅是工厂重要的辅助设施,同时也是主要耗能设备。但这座工厂仅凭一套智能系统,就提高了8%的能效,借助逻辑控制算法分析数据和控制运行工况,把3台空压机打造成一个有机整体,每年节约的电量足以支撑一辆电动车行驶10万多公里。

这家施耐德电气工厂正是领军企业在低碳转型中积极创新的一个缩影。“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商业逻辑将发生巨大变化。”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数字化服务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张磊表示,“创新已成为企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

“低碳”颠覆企业商业逻辑 创新是突破口

从蒸汽时代跨入电气时代的近两百年里,化石能源一直是社会生产运行的基础,而到了低碳时代,化石能源的比重将会逐渐回落。国际能源署预测,可再生能源在全球发电量中的占比将从当前的约25%攀升至2050 年的 86%。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将会给能源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带来的新挑战,企业也要面对“发电侧清洁化、用电侧电气化”的全新产业结构。

原有的商业逻辑正在被数字化与绿色化双重转型所颠覆,创新便是企业顺利迈过这次转型挑战的关键动力。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调研结果显示,超过85%的企业认为技术和创新是迈向碳中和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

中国工程院3月31日发布的《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也将创新视为有序推动“双碳”目标落地的重要抓手。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工业、交通、建筑、电力等各个行业都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技术进步才能实现“双碳”目标,而当前的技术仍有不足,因此要将创新摆在重要位置。

在此过程中,企业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不仅要考虑股东利益,也要考虑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不只做企业社会责任的CSR,更要在业务运行方方面面坚持ESG;不仅要做可持续的践行者,也要做赋能者;同时仅有业务变革是不够的,还需要管理和文化的变革。

“企业无论在产品、流程和商业模式上都要进行重大创新。”张磊指出,“通过新技术、新产品降低‘绿色溢价’,同时通过模式和机制创新适应‘绿色溢价’,最终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帮助企业解决真实的痛点和问题。”

创新的新内涵:以数字化创新为主旋律

“十四五”规划的目标是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能源利用效率想要更进一步,必须依赖能源管理技术的突破,而数字化转型便是其中关键。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字碳中和白皮书》也指出,数字技术能够与电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碳排放领域深度融合,减少能源与资源消耗,促进传统产业能源优化、成本优化、风险预知及决策控制,整体上实现节能降本增效提质。

施耐德电气联合伙伴发布的《数字化转型收益》报告也显示,通过数字化的能源管理和自动化解决方案可全面减少碳排放量,帮助企业平均减少20%的碳排放量,最高可减少50%的碳足迹。

在施耐德电气中国研究院院长高深看来,数字化是可以实现敏捷创新并立即大规模使用的技术,与发展新能源和电气化等其他减碳举措相比,数字化技术兼具绿色与经济价值,并且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收益。因此,数字化创新是当下技术创新的重中之重。

作为一家绿色科技企业,施耐德电气从专注硬件创新拓展到软硬件一体化创新,更加强化了数字化与软件应用的新趋势。

基于开放的EcoStruxure物联网架构平台,施耐德电气持续加强从互联互通的产品,到边缘控制,再到软件和数字化服务三个层次的创新与融合。通过将硬件软件化,并对软件进行持续强化,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与实体应用场景相结合,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对生产过程和供应链的全面管理。

2013年,施耐德电气在中国成立了专门的数字化服务部,集中力量进行新技术应用的研究和软件开发。施耐德电气中国软件研发中心也在去年落地北京亦庄,与上海、深圳、西安的三大研发中心相互协同,构建软硬件一体化、绿色化、数字化的研发体系,并面向全球输送中国智慧。

创新的突破更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截至2021年,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数字化研发人才已达到了总研发人数的28%。公司研发人员近三年内增加了近30%,新增人员中超过50%专注于数字化研发。

创新的新模式:更加开放更加敏捷

随着数字化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以及减碳要求的逐渐明确,中国企业的转型需求也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和本土化。

经过连续的探索与合作,张磊发现,创新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独立完成。创新正在从企业内部的独立创新变为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开放式创新,联合开发和孵化数字化创新业务成为越来越多大中型企业的选择。

在传统创新机制下,企业内部通常是提需求、找技术、找方案,本质上并没有打破边界,一直都在企业内部自我流动。而联合共创则打破了内部壁垒,给企业带来全新的视角与尝试,通过与外部创新力量的合作融通来找到数字化转型中的有效突破点。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孙文凯看来,融通创新并非大企业一枝独秀,大企业自身发展也存在着创新灵活性不足、业务边界定位不清晰等问题,同样需要中小企业在融通合作的过程中进行反向赋能。

施耐德电气正以开放的态度联合生态圈创新。自2020年起陆续发起的绿色智能制造和绿色能源管理创赢计划,便是开放式创新的成功实践。创赢计划通过政产学研用多方联合,着力孵化“专精特新”的初创企业,针对数字化与绿色化双转型时代下的典型应用场景进行技术创新突破,推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视觉、物联网、5G等数字技术在更多行业场景的落地,带来生产力与效率的大幅提升。

敏捷研发也是施耐德电气创新的重要特点。在高深看来,数字化时代市场瞬息万变,转型绝非一次性,而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企业需要通过持续创新来应对挑战。就像是一场接力赛,下一棒要随时处于待命状态,才能比别人领先几米。

在敏捷创新理念的指导下,目前广泛应用于楼宇能效管理的施耐德电气云能效楼宇顾问应用就已实现每两周迭代一次。为及时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开发人员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引入AI+知识图谱的图数据库来存储和分析数据,预测智能指标、诊断能源效率,并给出分析建议,从而帮助用户找到能效盲点,制定有效的节能策略。用户不需要大量的一次性现场设备投入和后续的系统维护资源,投资成本节省可达70%,同时缩短了项目执行周期并减少系统占地空间,效率提升可达50%。

目前必须意识到,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在席卷全球,企业亟需抓住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相融并进的历史机遇,以敏捷开放的方式充分放大数字化的叠加效应,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产业结构,向“双碳”目标迈进。在低碳时代,行业先行者们不仅能够化挑战为机遇,而且能够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而这种竞争优势的背后,多维度、深层次的创新才是最有力的武器,是企业永葆活力的制胜之道。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邮箱:contactus@stockstar.com 处理时间:9:00—17:00。

关键词: 施耐德电气 研发中心 可再生能源

    推荐阅读
    精华推荐
    一周热门
    热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