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动态发展,中国经济面临更多变数。
这种情况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究竟如何呢?随着上市公司一季度业绩预告的密集披露,市场或可管中窥豹。
通联数据Datayes!的统计显示,截至4月21日,共有51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2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其中376家业绩预喜,134家业绩预警,另有2家不确定。
在上述134家业绩预警公司中,有77家明确提到主要是受疫情影响。亦有市场人士指出,今年以来的这轮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主要集中在3月份及以后,因此在一季度报告中尚未完全体现,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则主要集中在消费、服务业、制造业以及对供应链的冲击。
一季度77家公司因疫情预警业绩
统计数据显示,在512家已披露第一季度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中,有134家业绩预警,占比26%;其中只有77家是因疫情预警,占比为15%。而在这77家业绩预警公司中,预告类型为首亏的24家,续亏的15家,预减的22家,略减的16家。
如果把这77家公司按区域来划分,广东省(包含深圳)最多为17家,江苏省13家排第二,北京8家居第三,而近期疫情最为严重的上海则仅只有5家。
对此,在深圳一家投资机构任职研究员的贾明志对记者表示,广东之所以高于上海,是因为深圳这边疫情最严重时期为2-3月份,而上海则是从4月份开始;“由于深圳疫情防控措施整体上优于上海,所以如无意外,二季度深圳这边的影响会降到最低,而上海将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如果把这77家公司按行业来划分,则航空业上下游为重灾区,高达5家,分别为*ST山航B(200152.SZ)、航新科技(300424.SZ)、光威复材(300699.SZ)、天和防务(300397.SZ)、纵横股份(688070.SH)。
其中,地处广东的航新科技预测2022年第一季度出现首亏: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00万元至-1400万元。
至于亏损原因,航新科技解释称,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反复影响,境内航空维修及服务业务减少,影响公司净利润;设备研制及保障业务基本持平,但由于收入结构影响毛利下降,加之应收信用减值受特殊机构回款减少影响有所增加,影响公司净利润。
*ST山航B是航空业中已公布预亏最严重的,其预计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6200万元至-119600万元。至于原因,*ST山航B表示主要受疫情呈常态化趋势、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及刚性成本上涨等三重因素影响。
通联数据Datayes!的统计显示,3月各航司客座率皆明显下滑,整体看客座率降至60%左右,环比2月下滑5%,较2019年同期下跌21%;而国内线三大航3月的运力投放更是降至2019年同期的一半以下,其中浦东机场3月国内旅客吞吐量由2月的约240万人次骤降到70万人次,深圳机场则降至约50万人次。
贾明志认为,一季度全国中高风险地区数量明显增多,其中3月上旬深圳地区受疫情影响实行严格封控措施,中下旬吉林与上海又相继爆发疫情,而深圳和上海更是我国最重要的航空枢纽之一,这些都会对航空运输业形成持续冲击。
但他同时认为,“相信政府在动态清零措施取得阶段胜利后,有序放松国内及国际航线的防疫管制将是必然趋势,所以这种冲击影响是短暂的,无需过度担心”。
*ST山航B对未来也不悲观,他们在业绩预告中强调,国内动态清零的疫情防控政策将有效控制病毒蔓延,在疫情不出现反复波动的情况下,行业有望出现加快恢复态势。“公司统筹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发展各项工作,持续深化收益精细化管理,统筹生产资源配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压降成本,积极争取落实国家对民航业的扶持纾困政策,力争减亏控亏”。
“疫情已经进行到第三个年头,期间数次反复,不光是航空业,其他行业亦难免受到疫情的冲击,因此出现部分公司业绩预警实属正常”。但贾明志同时强调,疫情已经持续这么长时间了,相关公司都应该有一定的预防措施,业绩预警中应该更多的体现为略减、预减甚至续亏才对,“这次首亏的占比最多,似乎有点反常;不排除有些公司以疫情为借口,进行财务洗澡;尤其是一些业绩表现为大起大落的公司,值得提防”。
记者注意到,地处深圳的中装建设(002822.SZ)4月14日发布公告称2022年第一季度首亏: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50万元至-1000万元,较上年同期变动幅度为-153.62%至-136.98%。
中装建设解释称,2022年一季度,全国多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相继爆发,疫情防控压力严峻。公司严格执行国家以及相关区域的防疫政策,公司多地项目无法正常开工和复工,公司生产经营受到了较大影响。与此同时,建筑材料等原材料价格受全球疫情、双碳政策、地缘冲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上涨超预期,应付可转债利息同比增加,对公司收入利润产生较大影响。综上因素,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较上年同期降幅较大。
据通联数据Datayes!的统计,中装建设在疫情之初的2020年一季度业绩惨遭腰斩,扣非后的净利润仅1257万元,同比大跌58.91%。
但到了2021年一季度,该公司却大幅预增:2020年第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公司经营业绩下滑;2021年第一季度生产恢复正常状况,经营情况良好,使得营业收入迅速恢复。另一方面,公司进一步优化调整业务结构,加大对公司内部的降本增效管理;与此同时,第一季度公司加大应收账款催收工作,项目回款效果显著。以上因素使2021年第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60%-110%。
为何在2020年遭遇疫情仍能录得正利润、并于2021年克服疫情影响恢复正常生产甚至业绩大增的背景下,中装建设却在2022年因疫情出现首亏?记者试图联系该公司董秘庄粱进行采访,但截至发稿之时,对方尚无回应。
在这77家因疫情预警的上市公司中,有一家格外惹人注目,那就是主营体外诊断、基因检测的华大基因(300676.SZ)。这不是应该受益疫情才对的吗?怎么会因疫情预警?
对此,华大基因解释道,该公司基于新冠相关的业务收入较2021年同期较高基数相比有所下降;公司积极参与援港抗疫,部分业务的结算进度受疫情影响,报告期内暂未确认收入。此外,还受到销售费用上升、非经常性损益等因素影响导致。
众多上市公司成功克服疫情而业绩预喜
疫情好比一把双刃剑,有公司因此业绩预警,但亦有公司因此业绩预喜。
据通联数据Datayes!的统计,在376家业绩预喜的上市公司中,有76家在预喜原因中提及“新冠”或“疫情”等关键词。而在这76家公司当中,有12家是受益于疫情而经营业绩预增(9家)或略增(3家)。
如果把这12家公司按行业来划分,则有11家是跟大医学相关,比如著名的药明康德(603259.SH)、明德生物(002932.SZ)等。
其中,明德生物在业绩预告中明确指出,2022年1月以来,国内多地奥密克戎疫情爆发,国内新增病例创新高,各地为防控疫情加大了新冠核酸检测频率,增加了对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的需求,公司凭借灵敏度高、操作便捷的产品和优质的客户服务,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市占率持续走高,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及服务等相关收入大幅增长。
另有1家跟大医学无关、业务为农药原药及制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润丰股份(301035.SZ),同样受惠疫情而业绩预增。
润丰股份在公告中表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依旧未得到有效控制,又叠加区域冲突的爆发,由此引发的粮食安全担忧会助推全球大宗农产品的强劲需求,大宗农产品价格预计将持续维持高位。大宗农产品价格的高位运行会带来种植者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农业投入品的投入,全球作物保护产品的需求整体趋旺,报告期内各主要市场主要产品销量及销售收入均增幅显着。
此外64家上市公司的预喜并不是因业务受惠疫情,而是强调克服疫情带来的冲击,从而取得了一季度业绩的预喜。这些公司当中,比较著名的有顺丰控股(002352.SZ)、汇川技术(300124.SZ)等。
其中,顺丰控股一季度成功扭亏为盈。在公告中,顺丰控股称,虽然国内部分城市因疫情实施封控,公司3月业务量出现波动,但公司第一季度仍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成果,主要得益于其持续聚焦核心物流战略,强调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包括主动调优产品结构,减少低毛利产品件量,坚持精益化成本管控,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以科技方式提升资源使用效率的管理,持续推进四网融通,加强场地、线路资源整合,及加强了春节期间跨业务板块的资源协同等等。
而汇川技术一季度亦预告略增。至于原因,汇川技术表示,虽然经济形势及疫情对工业自动化行业需求造成一定影响,但公司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强抓结构性增长机会,提升技术与产品解决方案能力,凭借有效的营销策略、交付优势及国产行业龙头品牌优势,公司通用自动化、工业机器人等业务订单同比取得较快增长;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客户需求增长,公司新能源汽车电驱&电源系统业务订单同比也取得了快速增长。
此外,地处广东的和胜股份(002824.SZ)也发布一季度业绩预增预告,并指出该公司在业绩预告期间内克服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国内新冠疫情多点散发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快拓展新能源汽车业务,平抑消费电子业务季节性波动,增加新客户、新项目、新订单储备,不断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和交付保证能力,持续提升内部精细化管理水平及成本管控,从而使得其整体盈利水平进一步提高。
对此,贾明志表示,相较于受益于疫情而预增,这批因克服疫情而预增的公司更值得关注:“这些公司的出现并增多,说明了相关上市公司已经有了应付疫情的经验和措施,同时也说明了近年来疫情调控政策的大方向是对的;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疫情对上市公司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将会逐渐消退”。
疫情影响将在二季度更加显现?
相对于贾明志的乐观态度,时代伯乐副总裁史松坡明显谨慎。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一季度多重利空因素叠加,而疫情在局部地区的爆发使经济雪上加霜是一个基本事实,“但疫情对经济冲击主要集中在3月及以后,所以在一季度报表中尚未完全体现。我认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消费、服务业、制造业以及供应链的冲击”。
他进一步解释称,疫情带来的封控和严格的防疫政策继续限制消费场景和人员的跨地域流动,对消费和服务业的冲击明显。同时,疫情的反复使大家面对未来长期不确定性,工作和收入的稳定性下降,失业率回升,人们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大幅增强,导致边际消费倾向下降,整体消费远低于疫情前的水平。房产、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更是受影响颇深。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受到疫情影响,一些群体可能面临收入下降。他们或是将购房计划搁置,即便选择购房也会在‘加杠杆’使用房贷时更加谨慎,避免将来还款困难”。
史松坡认为,住房销售处于低位自然影响房企回款,回款不畅、资金欠缺则可能影响企业在施工和土地市场上的投入。房地产从销售到融资再到拿地的整体链条受阻,循环不畅,是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同时,我们知道地产行业对于带动经济增长、稳定宏观经济基本盘的作用十分明显,地产一直萎靡不振会直接导致经济的不振。因此,各地最近出台了很多购房的优惠政策,但效果似乎不太明显”。
至于制造业方面,史松坡表示,下游消费端不振,必然会传导向生产端。同时,疫情管控、货运快递等运力不足、油价创历史新高、运费上涨等因素加剧了供应链的冲击,给制造业带来了成本的上升。
对于疫情影响将在二季度更加显现的观点,民生证券的周君芝亦持相同意见,但却明显悲观。她在4月20日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疫情对经济的深度影响,3月下旬始见苗头,真正影响落在4月。以往四轮本土疫情主要压制国内需求,然而今年3月汽车产业供需双弱,汽车链生产投资均受重创,本轮疫情对供给层面的冲击浮出水面。
“中国抗疫两年有余,消费和地产本就疲弱,罕见高景气的出口和工业生产苦苦支撑经济。工业生产和出口对疫中经济而言,极为重要。基于此,跟踪当前阶段宏观经济,给本轮奥密克戎疫情赋予怎样高的的权重都不为过”。她称。
周君芝认为,正是看到本轮疫情冲击的特殊性,政策层面高度关注疫情所致的停工停产影响,并积极推进复工复产,试图将疫情带来的供给冲击降至最低。
“4月下旬以后,我们将迎来更多生产保供和供应链修复的政策措施。复工复产应是近期政策重点,同时也是近期宏观经济主线。至于保供政策措施起效时间,最终能够带动多大程度生产修复,我们拭目以待”。她说。
而史松坡则表示,从近期上海、吉林和香港的疫情来看,“要求我们科学防疫的同时要保复产复工。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恢复产业链供应链,兼顾抗疫和复产复工”。
史松坡认为,虽然本轮疫情的影响会在二季度全面显现,但这对我国经济的长远来看,只不过是一个小冲击。当冲击消退后,相关上市公司的营收能力将会迎来更强劲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