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品种小麦,不采取药防的,病穗率6%,高的接近10%;药防两次的,病穗率1%。扬麦33,没有采取药防,田间未见明显病穗……昨天上午,由国家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协同创新联盟、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等联合主办的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暨综合防控技术研讨会在高邮召开。
会前,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组组长、扬州大学教授郭文善等与会专家学者和种植大户在高邮三垛镇“扬麦33种植示范展示区”进行了田间发病情况调查,发现“扬麦33”赤霉病抗性突出,同时兼抗白粉病等,综合性状优良,实现了抗赤霉病与高产协同遗传改良的重大突破。
(资料图)
小麦“癌症”
“要命”赤霉病危害粮食安全
小麦是非常重要的口粮作物,江苏又是全国非常重要的小麦主产省,种植面积、产量均占全国的1/10。这样一个重要粮食作物却长期饱受赤霉病之苦。多年来,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小麦产区高发,年发病面积超过1亿亩,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
“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被称为小麦‘癌症’、世界性难题。形象地说,小麦生长期其他病害是‘要钱的病’,花钱防治就能解决问题;而赤霉病是‘要命的病’,一旦发生无药可治,不仅会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而且产生的毒素会危害人类生命健康。”郭文善说,小麦赤霉病是长期困扰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和种业重大“卡脖子”问题,只有从关键技术突破,选育出小麦高抗新品种,才是解决赤霉病的有效办法。
扬麦33
国内首次解决抗病+高产难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攻克小麦“癌症”,就要在这个“芯片”里植入抗病程序。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小麦研究室主任高德荣科研团队,通过十多年不懈努力,采取分子育种技术,反复开展田间实验,终于在国内首次成功育成高抗赤霉病、高抗白粉病、高产小麦品种“扬麦33”,解决了抗赤霉病与高产相结合的世界性难题。
“扬麦33应用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实现了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等与扬麦本身抗病位点的聚合。”高德荣解释,目前很多抗赤霉病品种农艺性状不理想,不利于育种利用,更无法在生产上推广。
“我们历经十多年反复开展田间实验,终于促使扬麦33在保证优良农艺性状的前提下,实现了赤霉病抗性与产量协同显著提高。”高德荣说,扬麦33在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试验多年多点鉴定赤霉病抗性达R级。小麦赤霉病抗性分为抗(R)、中抗(MR)、中感(MS)、高感(S)。“R”是抗性最好的级别。
多年验证
进一步健全赤霉病治理技术体系
在高邮三垛镇“扬麦33种植示范展示区”,专家们分别调查了扬麦33和其他中抗小麦品种不防治田、一次用药田、二次用药田的赤霉病最终发生情况,同时调查了附近群众种植的其他小麦品种赤霉病发病情况。扬麦33田间抗性表现优异,不防治田块自然发病程度明显低于中抗品种不防治田块。田间目测,扬麦33对白粉病也具有较好的抗病性,不防治田叶片完整、未见病叶。
专家们综合扬麦33在江苏、安徽、湖北、浙江、河南南部等小麦赤霉病高发地区连年示范种植效果,进一步确认扬麦33在不同年份、不同生态区、不同流行程度下的抗性表现,结果显示其“双高抗+高产”得到田间验证。
国家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协同创新联盟有关专家表示,将联合扬麦33育种单位在省内外开展多年、多点抗病性验证工作,以期充分明确其抗病效能,为我国赤霉病防控提供抗性稳定优秀的小麦良种,从而进一步健全赤霉病综合治理技术体系、降低赤霉病流行危害风险、促进小麦产业健康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记者 周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