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业能级提升、数字经济提质扩面
青岛:加速迈向现代产业先行城市
随着最后一块围护板安装完成,潍柴(青岛)智慧重工智造中心项目于近日完成所有钢结构围护安装,离开工投产再进一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一预计年产各类大型高端智能挖掘机约2.3万台,年销售收入150亿元大项目的超快节奏引进、落地、开工……正是青岛大力推动实体经济和招商引资的一个缩影。
青岛深知,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关系着城市能否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在这座城市的发展构架中,实体经济和招商引资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轴线,通过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业能级提升、数字经济提质扩面,它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到2026年,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10家,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2%左右。
锚定目标,青岛步履坚实。今年1-4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比一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1.9%、26.0%和4.6%。现代产业城市根基不断夯实。
“近悦远来”,资源加速导入
5月底6月初,为期5天的2023“港澳山东周”活动在香江畔拉开帷幕。青岛释放的机遇信号得到了高端产业资源的积极回应——
5月29日下午的“青岛-香港经贸合作交流会”上,来自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等领域的15个项目进行了集中签约,总投资超过20亿美元;5月30日举行的山东省高质量发展开放合作推进会上,又有3个项目青岛现场签约。
开放是青岛的传统。青岛抓住每一个开放的机遇,向城市导入优质的产业资源。不仅是在“港澳山东周”,今年以来,省旅发大会、儒商大会、数字文化发展大会等系列高规格会议上,青岛频频发力招商,一批批新项目的引入,为产业发展积蓄后劲。
资本、项目近悦远来,最大的吸引力是日益厚实的实体经济的产业基础,是这座城市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主动“走出去”“请进来”所传达的诚意。
推动实体经济振兴发展,青岛确定了24条重点产业链,并为之匹配了强化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推进机制。其中关键的一项,就是由市领导担纲的产业链“链长制”。“链长”挂帅出征,“走出去”开展图谱式招商,将优质产业资源“请进来”。
今年仅1-4月,青岛就新签约50亿元以上项目20个。其中,不乏产业巨头的持续“加码”。继去年10月,阿斯利康青岛吸入气雾剂工厂项目奠基仪式以及阿斯利康医药(青岛)有限公司揭牌后,今年3月,阿斯利康与青岛进一步签署了投资合作协议,投入约4.5亿美元新建呼吸疾病领域药物生产供应基地;在欧力士(中国)实业、欧力士融资租赁先后落户青岛之后,4月,欧力士(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青岛海发集团启动新一轮的“双碳”战略合作。益海嘉里(青岛)食品工业园的扩大建设更是紧锣密鼓,一期项目竣工开园,二期项目正式开工,三期项目已签订合作意向书,项目总投资18亿美元,建成后年产值将达450亿元……
青岛也在项目要素的全面保障中,加速推动项目建设。1-4月,青岛开工在建省市重点项目377个,开工在建率93.1%,其中新开工项目185个,新项目开工率86.9%;完成年度投资1079.3亿元,达到年度计划投资的55.7%。更多的产业资源正在这座城市里扎根、生长,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
专业园区,承载新兴力量
优质资源的导入,需要优质环境的承载。尤其是在各个城市竞相角逐新兴产业赛道的当下,如何更好地配置资源要素,每个城市都在探寻自己的答案。
建设新兴产业专业园区,是青岛“破题”的方式。自2022年9月,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作为青岛市首个新兴产业专业园区挂牌以来,这一探索已经初见成效。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市7个挂牌(过会)园区在建项目共有59个,总投资约1520亿元。其中,投资过50亿元项目7个、过10亿元项目26个,共入驻规模以上企业103家,预计今年可实现营业收入1400亿元。
尽管是“新园区”,但青岛的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在对头部资源的吸引力上却毫不逊色。
今年4月,大朋VR将总部从浙江东阳迁至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这一常年位居全球VR头显出货量前五的头部企业的“北上”并非偶然。在大朋VR创始人、董事长陈朝阳看来,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覆盖虚拟现实整机、核心零部件制造及软件开发、内容制作应用,形成了“研发+制造+内容+应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具有非常好的产业集聚效应。
考察一个园区的产业环境,除了产业链资源的集聚,要素布局和服务配套也是关键因素。陈朝阳表示,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在产业布局、配套服务、政策供给等方面,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契合度非常高。落地不久,大朋VR就完成了过亿元人民币的新一轮融资,由青岛微电子创新资本领投、青岛文投资本等机构跟投。
瞄准十大新兴产业,每个园区聚焦1个主导产业,创新建立1个工作专班、1个发展规划、1套综合政策、1支专业招商队伍、1支产业基金,这样的“5个1”工作机制是青岛建设新兴产业专业园区的基本逻辑,以全方位的保障为产业成长提供肥沃土壤。仅在“一园一基金”方面,截至目前,青岛已经为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匹配基金10余支,认缴规模超170亿元。
契合产业发展规律的“专业化”招商和运营,让新兴产业专业园区迅速进入加速成长的上升通道。在青岛新型显示产业园,京东方青岛基地落地后,立即吸引了上游材料龙头的聚集,先后落地福建万达光电智造生产基地、联东U谷生态科技谷、融安光电科技园、开投芯屏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截至目前,已吸聚投产、在建、签约、在谈等重点产业项目40余个、总投资达1700余亿元,为园区成为打造中国北方光电显示产业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行业龙头引领、产业链资源跟进,一个个专业园区变为“磁石”,不断丰富城市产业体系的架构。
集群发展,锻造产业韧性
孟夏时节,在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中德生态园),总产能达200万台的倍世海尔智能净水工厂项目即将投产。锚定净水这一在消费升级中快速成长的细分赛道,融合全球净水龙头倍世和本土产业巨头海尔的双重优势资源,新工厂是青岛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在丰富生态布局进程中落下的重要一子。
集群发展,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其之所以被重视,就是因为在盘活区域和产业创新要素和资源方面具备强大能量。
在加快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上,青岛的努力和实力有目共睹。双双入围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的青岛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凝聚着青岛的产业积淀,也驱动着青岛产业向未来、向价值链高端的迭代升级。
一组数字,呈现着青岛的产业骄傲。2022年,青岛市智能家电产业集群集聚企业24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435家,产值超3000亿元;冰箱、洗衣机、酒柜、冷柜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热水器、电视机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一。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集聚企业26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86家,全产业链产值超1200亿元,累计生产的高速动车组占全国在营高速动车组的50%,城轨地铁车辆占20%。
集群承载的不仅是庞大的产能体量,更是支撑可持续挖潜的创新能力。海尔在全球首创颠覆性技术“可变分流科技”、海信在全球率先将激光电视产业化、中车下线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系统……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带动了更加强大的创新链条,让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等国家级创新载体把青岛作为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创新策源地。
在青岛向现代产业先行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以集群形态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模式正在24条重点产业链里加速复制。产业链之间也正在形成“化学反应”,释放新的能量。作为工业之基,高端化工产业链的海湾化学正在与智能家电产业链“链主”企业探讨从材料到终端配套的新的可能;金能科技新材料与氢能综合利用项目二期预计年底投产,在丙烯产能将达到180万吨/年、聚丙烯产能将达到135万吨/年的同时,每年副产氢气7.1万吨,或将改善氢能产业本地氢供应格局;人工智能产业领军企业创新奇智的“AI+制造”解决方案已经在一汽解放、青岛中集等企业落地,加速从“制造”迈向“智造”。
耦合效应不只发生在制造业之间。“青岛制造+青岛服务”的融合,也成为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拓宽产业发展空间的关键力量。澳柯玛为商用冷柜配备了“冰眼查”数字化营销系统,可以形成每一台设备的用户画像;海尔生物在自主研发主动式航空温控集装箱的同时,布局了遍布全球的服务网络,填补国内产业发展空白;双星在轮胎中内置芯片并建立胎联网,能实时了解轮胎的胎温、磨损等情况,并据此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
集群形态下丰富的融合路径,形成了一座城市更加高效、协同的创新网络和更具韧性、生命力的产业体系,正加速推动青岛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