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行记·中东|迪拜龙城之变 当前关注

时间:2023-06-07 13:12:34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迪拜是做生意的地方,龙城则是中国人在迪拜做生意的地方。

老城德拉,曾经的中国鞋城、服装城、电器城,已经不见踪迹。龙城已经建了六、七期工程,从物流到shopping mall,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商业系统。但是,就笔者的直接感受而言,这里的中国色彩在淡化。

(曾经的德拉中国商品城。摄影/李靖云)


(资料图片)

曾经的龙城,买卖东西只需要讲汉语即可,但是现在要说英语了。这倒不是因为产品的变化,架上的商品仍然是满满的中国货,但是店里的人都是印度人或者巴基斯坦人,印巴英语已经是龙城流行的语言了。

最早的龙城是德拉老城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集中而来。第一是解决租金过贵,降低小商人群体的成本。其次,也是为解决商品过多过杂、质量不能有效监管的问题。龙城的建立,是迪拜商业贸易的一次创新,不仅对中国商品,对迪拜来说也是创新。

与龙城二期目前比较清冷的格局不同,龙城一期从十点开业到晚上一点,都是非常热闹的。非洲人、欧洲人、亚洲人、拉美人这里都看得到。但是,和二期相同的是,店里看店的都是印巴人了。

(喧闹的龙城一期。 摄影/李靖云)

华人都去哪里了?这是笔者对龙城的最大疑问。

一个较为统一的答案是,这些店里张罗销售买卖办事的是印巴人,但是老板还是华人为主,但是,也有一些印巴人从做销售开始做到当老板了,而华人中则有一些开始经营商品销售整个产业链了,比如本地的大华商山图集团,以及温州超市。

答案会是这么简单吗?

作为曾经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笔者记得一个原则,终端制胜,谁掌握销售终端谁就掌握市场。如果销售端都是印巴人群体为主,那么整个日用品市场实际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至少存在这样的商业趋势,小K是非常同意笔者这一看法的。她是浙江人,有着完整的国内教育履历,以及海外留学背景,流利的英文和率直的性格都呈现出新一代迪拜华商的特征。

“老迪拜华商九成是不懂英语的,他们只能利用自贸区的一些便利,但是他们无法运用自贸区的司法救济、商业服务条件,他们在逐步退出终端市场”,小K的看法与老迪拜华商确实不一样。

在小K看来,目前迪拜华商受到印巴商人、越南商人、孟加拉商人,乃至菲律宾商人的挤压。一旦丢失销售终端,就可能损失对上游制造业的影响力。这种忧虑并非杞人忧天,迪拜这些日用品的制造门槛,确实非常低,但是这些商品制造本身则牵扯到庞大的产业链,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这是影响巨大的。

虽然老迪拜华商还是继续目前的业务,小K这些新迪拜商人,就已经在操心怎么继续发挥日用商品的优势。龙城不是一个经营实体,仅仅是一种集中租赁,小K想能有一个集中运营商来服务整个贸易链就好了,“可以把龙城二期整体打包起来,真正做market,一期做mall,这就完美了”。

国内著名的义乌小商品城的确是已经来到了迪拜。这是中国政府和阿联酋政府正式签约的一个重点项目,迪拜港和义乌小商品城两家国有企业作为执行者,建设一个长约1.5公里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驱车近五十分钟,几乎快到阿布扎比了,你就能看到刚刚建好的迪拜义乌小商品城。焕然一新的建筑,从仓储物流到销售展示门面,都已经非常“义乌”。

迪拜义乌小商品城在杰布阿里自贸区,是浙江省省级境外经贸合作一类园区。作为迪拜三十多个自贸区之一,杰布阿里自贸区这里有自贸免税仓库,而迪拜义乌小商品城对面就是迪拜世博园。但是,目前,人流量还是不够。

迪拜的人口聚集度非常高,一旦远离居民区,其实比较难以形成人流。而人流量不够,商业活动的频次就比较让人担忧了。小K这样的新华商都在想办法,该怎样把国内的运营经验,嫁接到迪拜,让这里也“火”起来。

(杰布阿里自贸区的义乌小商品城。摄影/李靖云)

按照迪拜官方的设想,未来要在世博园建一个大mall,销售直接可以对接小商品城这样一个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和迪拜港对接,形成仓储物流销售的整个产业链。从现实角度讲,这是在重构一个商业体系,确实有难度。

在小K那辆超大的SUV里,面对笔者,小K是信心满满,“我一个人刚刚去埃及转了两周,想想过去几年都经历过什么事,什么难关没遇到过,把我们华商的力量聚集起来,我们还是很有前途的”。

关键词:

    推荐阅读
    精华推荐
    一周热门
    热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