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给网络平台机构下发通知,要求网络平台在与金融机构开展引流、助贷、联合贷等业务合作中,不得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个人主动提交的信息、平台内产生的信息或从外部获取的信息,即实现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的全面“断直连”。
该通知实际上是央行2021年4月约谈网络平台整改行动的延续。在各平台提交自查整改报告后,央行发现网络平台与金融机构在引流、助贷、联合贷款等业务上仍存问题,因此要求平台机构在近期重新修改完善个人征信业务整改报告,并增加整改后“平台—征信机构—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流程图及文字说明,同时对各业务环节的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主体、信息流和资金流流向等做出详细描述。
早在2020年7月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已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贷款的全流程“营销、调查、授信、签约、放款、支付、跟踪、收回”中,全面建设自主的风控模型,包含身份认证模型、授信和风险定价模型、受托支付风控手段、风险监测预警模型、贷款用途监控、贷款清收模型等。
2021年2月,银保监会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又再次明确商业银行应当“落实风险控制要求,强化风险控制主体责任,独立开展互联网贷款风险管理,并自主完成对贷款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影响的风控环节,严禁将贷前、贷中、贷后管理的关键环节外包”的要求。
一系列的监管要求,实际上是反复强调了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的风控关键环节必须自主完成。
而现在的一些互联网贷款场景,贷前营销画像和反欺诈、贷中风险监控、贷后催收工作大多数是由银行的合作机构完成,由于合作机构数据更加丰富,中小银行不掌握这些数据,合作机构为了保持对场景的控制力度,并不会将这些数据提供给中小银行,这给中小银行在数据科技、风险管理水平上带来了较大挑战。
此次监管政策的用意,意味着金融业务要全部纳入监管,个人征信业务要持牌经营。断直连后,银行将无法从网络平台获取任何个人信息,只能通过建设独立自主的风控,对引流、助贷和联合贷进行贷款审批,不断提升自身数字化能力。
邦盛科技反欺诈专家建议,银行要尽快建立或形成自己能够掌控的场景,获取用户,需要在业务场景中建立自有的全流程风控,提升风控能力。
同时,随着三方数据逐步受到限制,而银行内部有大量的个人账户、交易信息和历史借贷信息等,邦盛科技反欺诈专家认为,需要深入挖掘行内数据价值,盘活行内数据资产,提升行内数据价值,从而为行内风控审批提供丰富的数据来源,以更好应对个人信息断直连。
银行需要针对互联网贷款业务建立自有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在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进行自主的风险控制。
申请反欺诈:包括部署反欺诈规则、反欺诈模型等相关策略,用于防范团伙欺诈、中介包装、内外勾结、恶意申请、资质不符、频繁申请、他人伪冒欺诈等风险,助力信贷业务在申请环节实时风险识别,在业务流程关键环节帮助更好地区分和定义欺诈风险,减少欺诈带来的法律风险和损失。
授信评估:应用大数据分析及建模等量化方法,对申请人进行信用等级、收入能力、负债水平、消费能力等进行评估,可得到更有效的额度策略和定价标准,通过量化客户信用能力,助力业务水平的提升。
预警监控:建立贷后预警体系,通过对客户进行交易消费监控、行为评分、额度管理等手段,对客户用信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及时发现和处置。
金融的本质是经营风险,不应该将风险完全依赖于外部平台,银行只有独立自主把控住风险,才能行稳致远。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