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可以说是教育“大变革”之年:“双减”“课后服务质量”“五育并举”“学生安全”……基础教育生态面临深度重塑。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热点问题建言献策。
推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随着二孩、三孩政策的相继落地,托育难、托育贵等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35%左右的(0岁-3岁)婴幼儿家庭有入托意愿,但实际入托率仅为5.5%左右。全国政协委员刘林表示,托育机构少、收费项目多、质量参差不齐等,已经成为大中型城市公共服务中的一个短板。
刘林建议,要加强对资源的统筹和挖潜。对于老旧小区可以充分挖掘社区的配套服务设施,可利用住宅的潜力,改造成社区中小微型托育服务机构,就近方便群众。同时要打破教育部门、卫健部门之间的政策壁垒,允许现在的幼儿园有条件地招收2岁-3岁的幼儿提供托育服务,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新建小区应将托育机构、幼儿园和中小学等教育配套设施统筹考虑,统一规划,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不少委员还建议鼓励社会力量来兴办普惠托育服务机构。全国政协委员韩平建议,一个是房租,还有人员工资,有水电费等一系列,是要加大政策保障的力度。能否把托育服务纳入到基本的公共服务,相当于像养老服务一样。“如果说下一步政府有一种奖补政策,根据你的服务情况,要有一个指标体系,然后给你来进行评定,给予适当的奖补,能够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到托育服务的行业当中来”。
提高课后体育教学服务能力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跆拳道协会和空手道协会主席管健民建议,中小学校应充分把握好“双减”政策机遇,切实提高课后体育教学服务能力。
管健民在提交的建议中表示,中小学校作为体育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把握好“双减”政策机遇,将学校体育改革与“双减”政策相结合,通过课上体育教学活动与课后体育教学服务的有机转换,实现青少年享受体育乐趣与补齐体质健康短板的良性互动,服务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
管健民建议,健全课后体育服务意外伤害防控机制;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后体育服务组织形式;优化“校内培训+社会力量辅助”的服务模式;完善教师参与课后体育服务的奖励机制;加大运动场地、器材建设的力度,有的放矢地解决学校的具体困难。
加强对学校运动场地、器材的安全检查,切实消除课后体育服务安全隐患;加大对教师安全意识和紧急救护技能的培养,鼓励家长和学校为参加体育课后服务的学生购买补充性的商业保险,解除学校和教师进行课后体育服务的后顾之忧。
除新建场地之外,着力对现有运动场地进行升级改造,充分利用楼顶和地下资源,因地制宜拓展校内体育运动空间,有效利用学校周边体育公园、公共运动空间,缓解运动场地紧张问题。
打破“走出校园无所适从”藩篱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认知与实践脱节倾向,重理论知识传授,片面追求学分成绩或升学率。全国人大代表、景德镇陶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于集华建议,构建新型评价机制,完善社会实践教育新体系。积极响应“双减”政策,充分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时间,走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长见识。打破学生“走出校园无所适从”的藩篱,改变现有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的评价机制,不断完善社会实践教育,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政府机关、高校、企业等社会场馆(所、园)每年要有责任和义务接纳安排一定数量的中小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要设立“社会实践开放日”“社会实践开放周”“社会实践开放月”等活动。学校要把社会实践教育当作一门必修课,依据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劳动教育、志愿服务、研学旅行等相关课程纳入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内容,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教育专题学习。
于集华还建议,开展城乡学生“交换空间过假期”活动,引导农村学生进城市,到博物馆、科技馆、地铁站、大学城等具有城市功能属性的场所,拓宽视野,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与向往。组织城市学生进农村,观农业、访农村、住农村、干农活,增强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情感交流,掌握相关农业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基本技能。